入秋后,暑气渐消,秋燥却悄然而至。
中医认为,“秋气通于肺”,秋季气候干燥,最易伤肺。
肺主气,司呼吸,外合皮毛,若肺津受损,不仅会出现口干舌燥、干咳少痰、皮肤干燥等不适,还可能降低免疫力,让秋冬季节的健康“失守”。
想知道你的肺到底是不是健康?
3个方法教你自测:
①爬楼梯测试:如果快速爬到二楼、三楼的位置就气喘吁吁了,是不太正常的;
②吹蜡烛测试:将蜡烛点燃,与嘴唇保持30厘米左右距离,尝试一口气将蜡烛吹灭。若多次尝试仍无法吹灭,可能存在肺通气功能不足,需关注肺部健康。
③吹气球测试:取一个未充气的普通气球,尝试用一口气将其吹满。若无法一次性吹满,或吹到一半就需换气,可能提示肺功能下降。
老话说
“秋季不养肺,一年都白废”,
可不是夸张——
此时养好肺,
才能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根基。
饮食养肺:牢记“润燥养阴”,吃对才护肺
1.多吃“白色食物”,助肺生津。
中医认为“白色入肺”,白色食物能滋养肺阴、缓解干燥,推荐:
梨:梨,自古就被奉为“润肺圣品”,秋季的梨饱满多汁,能生津润燥、清热化痰。直接吃梨易偏寒,建议煮水(加冰糖、川贝)或蒸熟食用,减少对脾胃刺激,同时增强润肺效果。
银耳、莲子:煮成银耳莲子粥,早晚食用,能缓解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;
山药:蒸食或煮粥均可,既能补肺,又能健脾(脾为“肺之母”,健脾可间接养肺)。
2. 少辛辣、增酸甘,减少肺燥损伤
忌辛辣:一方面快猫VIP破解版要减少辛辣刺激(如辣椒、花椒、生姜),避免加重秋燥引发上火;
增酸甘: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酸味食物(如苹果、山楂、葡萄、石榴),收敛肺气、生津止渴,缓解肺燥引起的不适。
3. 适量补水,避免 “猛灌”
秋天空气湿度降低,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得干燥,从而引发各种不适。因此,记得每天多喝水哦,让身体内部保持充足的水分,这样肺部就能得到很好的润泽。
秋季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1500-2000毫升,每次饮水量控制在 150-200 毫升,日常以温水、淡茶(如罗汉果茶、百合茶)为主。
作息养肺:早睡早起,避免“寒邪伤肺”
“秋主收敛” 的节气特点,调整作息,给肺 “休养生息”的时间:
✔ 早睡早起:建议晚上 10 点半前入睡,早上 6-7 点起床,避免熬夜(熬夜会耗伤肺阴,导致晨起咽干、咳嗽);
✔ 睡前护肺:睡前用 40℃左右的温水泡脚 15-20 分钟,能缓解暑热残留、促进睡眠,间接保护肺气;
禁忌提醒:避免湿着头发入睡—— 湿发会导致头部寒气入侵,不仅易诱发感冒(肺主皮毛,感冒会直接损伤肺功能),老年人还可能因头部受凉引发血压波动。
运动养肺:拒绝“高强度”,选对时间和方式
入秋后养肺需“养阴滋阴”,运动需避免大汗淋漓。中医认为 “汗为心之液,过度耗汗会伤阴”,建议:
✔ 运动时间:选择早晚凉爽时段(如早上 7-8 点、晚上 6-7 点),避开正午 “秋老虎” 高温时段;
✔ 运动类型:以平缓、低强度运动为主,如八段锦(重点练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,疏通肺经)、太极拳、慢跑、快走,每次 30-40 分钟即可,以身体微热、无明显疲劳感为宜。
避凉养肺:警惕“秋老虎”,别让冷风伤肺
入秋后仍有“秋老虎”,气温偏高时若过度贪凉,易让风寒侵袭肺腑,需注意:
✔ 避免空调、电风扇直吹身体,尤其避免对着面部、颈部、背部吹(这些部位经络密集,风寒易通过毛孔侵入肺经);
✔ 外出或在空调房时,可用轻薄丝巾遮挡面部、颈部,减少冷风刺激;
✔ 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 26℃以上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(温差超过 5℃易诱发呼吸道不适)。
记住,秋季养肺不是一时之功,
而是贯穿整个季节的“健康功课”
——抓住这个时机
用对食材、做好防护,
让肺部保持清润,才能为秋冬健康筑牢“防线”。